“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如何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网络作家年龄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有哪些新特点?”5月25日至28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重庆举行,百余位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话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会议期间发布了《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对过去一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新趋势进行了梳理总结。
网络作家正走出书斋
“我原来写网络小说是以速度著称的,写完不检查就发了,很多读者给我挑错别字,3000字的篇章就能挑出两三个错别字,有时还会出现情节上的硬伤。”网络作家小刀锋利如此反思自己的创作。从事网络文学创作15年,他越来越意识到,要想得到当下读者的认可,必须平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求质必须降速”。
“套用《论语》‘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网络文学写作是‘写而不思则罔’。一味追求速度,从事写作达到一定年限后就会迷茫,这时候要慢下来,对创作进行认真反思。”阿菩说。
在人们传统印象里,网络文学每日更新都是几千上万字。但面对短视频等新兴媒介形式的冲击和读者阅读期待的变化,越来越多网络作家走上了精耕细作的创作道路。
网络作家尼莫小鱼的近作《舌尖上的华尔兹》写餐饮行业,其中涉及30多种美食,着重描写了苏式面。她将苏式面熬汤、去骨、甩面、鲫鱼背观音头造型等制作步骤,宽汤紧汤、重青免青等吃面习俗以及品评标准进行了详尽描写。“除了调动生活积累外,我还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咨询朋友和专家,在细节上要有工匠精神。”尼莫小鱼说。
如何提升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价值是网络作家陈酿最近思考的问题。她的新作《廊桥梦密码》,以闽浙畲乡的编梁木拱廊桥为背景,“硬核”技术派地刻画了这一传统民间建筑技艺,熔铸“牛郎织女”“许仙和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以梦境与现实时空交织的穿越手法,创造性地讲述了一个瑰丽、神秘、奇特的中国廊桥故事。
“对我而言,写好地方文化和人间烟火,必须从传统文化、民间传说和故事中汲取养分,创新网络文学表现手法,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照进现实。”陈酿说。
梳理过去一年的创作可以发现,网络文学幻想类作品注重向文化经典吸取养分,在世界观和作品架构上更加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以现实主义态度正面描写历史的网络小说数量增长,质量提升;多元化、小众化题材垂直细分成为创新趋势,类型融合趋势愈加明显。
“我们要写精品,更要写不脱离读者实际的精品,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体现。”网络作家管平潮说,“精耕细作并不是用一些漂亮时尚的词汇那么简单,好文笔和‘拽文’是两回事,通俗明白的好文笔更值得被提倡。”
如今,网络文学精品化已成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应当把优秀内容生产作为网络文学发展的核心目标,尤其是随着‘95后’渐成创作主力,年轻作者在市场面前更需要保持定力,潜心创作,自觉抵制低俗趣味。”网络文学评论家桫椤说。
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随着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需求与日俱增,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有影响的作品达万余部,其中,实体书授权超4000部,上线翻译作品3000余部。庞大的作品数量,吸引了不同类型读者的关注,相关网络文学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超1亿。
在线阅读方面,起点国际全球累计访问用户达5400万,已上线约1300部翻译作品,包括860部英文作品以及其他语种的翻译作品;中文在线海外阅读用户累计达3000万;掌阅海外阅读平台用户累计超3000万,日均阅读时长超60分钟。
对海外读者而言,实体书也成为阅读网络文学的重要渠道。中国网络文学实体书出版不断向外拓展,进一步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蓝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晋江文学城作品版权输出总量已达2400余部,海外出版册数超1000万册,进驻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图书市场。
本土作者正加入网络文学创作队伍。目前起点国际吸引了海外约11万名创作者,审核上线原创作品超20万部,近100部作品点击量超1000万次。“网络文学在海外已由原来一般意义上的文学阅读和消遣,转变为文化消费的一种新样式,并形成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与此同时,由原来的中国作者写作、海外读者阅读,转变为海外本土作者创作、本土受众阅读、本土读写互动,形成了国际化写作的新现象。”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何弘介绍说。
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翻译是重要影响因素。《蓝皮书》同时指出,从搭建渠道、版权售出到翻译作品过程漫长,翻译成本居高不下;海外粉丝的自发翻译收入没有保障,机器翻译的质量尚不能令人满意;对所在国读者阅读趣味和特点研究不够,一流、热门、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力作传播受限等是制约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难题。网络文学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读者通过互联网了解当代中国的新变化新发展,还需要业界的共同努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