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信政务 > 网信动态 > 网络发展

教育“云梯”如何搭建?

发布时间:2020-12-21 信息来源:河南网信网

近年来,以 5G、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加快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也在悄然改变着教育形态。尤其是经历过疫情大考后,数字教育也由早期的试点教学,逐渐走向舞台中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为需要教育的人提供更多选择。在这场教育史上的线上大迁徙过程中,学生老师都有何感受?

01一场教育史上的线上大迁徙

2020 年初,一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学生不能前往学校,老师无法面授知识,传统的教育方式遭遇挑战。“停课不停学”,是必须执行且高质量完成的任务。

所幸,教育部等部委已提前布局,为当时的教学困境指明一条出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2019 年10 月 2 日,教育部等 11 个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提出到 2020 年,大幅提升在线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在线教育模式更加完善,资源和服务更加丰富。

“当我听说要通过网络上课的时候,我其实感到既紧张又不可思议。”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初二学生马锦城在接受传播君采访时表示,之前一直都是线下授课,从来没有全班同学一起上过网课。

当时,马锦城本以为只会短暂上一段时间的网课,可没想到从 2月中旬开学后,一直上到了7月10号,“也就是说,整个初二下学期都是在线上课”。

从最开始的紧张和新奇,到后来的习以为常,马锦城和同学们慢慢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期间也遇到过一些问题,比如网络信号不好、声画不同步、听课效率较低等。“但后来,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课效率,特地进行了视频授课,老师可以通过视频看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学得更专注了,听课效率比刚开始要高很多。”马锦城表示。

这一变化被马锦城妈妈看在眼里。对于孩子从早期的不太适应,老是跟自己抱怨不习惯在线教学,到后期的自觉通过网络跟老师互动、完成作业,她表示:“很欣慰。初二的孩子学习压力已经不小了,如果不是在线教学,这学期可不就得耽误了嘛!”

正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读在职研究生的孙淼(化名),以往每周末都得早早起床,花一个多小时赶往学校上课,路上很耽搁时间,今年因为学校统一安排,她也体验了一把在线教学。通过在线的方式上完了这学期安排的四门课后,孙淼认为, “在线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在线上课期间,有一门《传媒经济研究》的课程让她“印象很深刻”。孙淼非常看重学习氛围和与老师的沟通交流,“那门课老师跟同学们的互动比较多,线上提问和讨论很深入,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不可否认,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孙淼看来,这两种教学方式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效率是不一样的,“当我们和老师面对面的时候,无论讨论还是听课,都比只对着一个屏幕更加真实可感,课堂氛围会更加活跃;同时,线上课程的自由度较高,开小差的概率也就更大,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尽管现在还处于逐步适应和习惯在线教学的阶段,但在谈起其优势时,孙淼一下就列出了四条:没有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但需要先解决边远地区网络、信号和电脑等问题;可重复性高,线上课程可以录制,可反复观看学习,巩固学习效果;学习的针对性更强,可以按需、按时、按兴趣选择。

教育是百年大计。“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一出,让数十万所学校、2.8 亿学生、1700 万教师走上一条他们完全没有走过的路 —— 暂时完全脱离现实课堂的在线教学之路。这也被认为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线上大迁徙。

在线教学的广泛推进,让特殊时期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空中课堂、直播、视频录制等丰富的在线教学形式,让老师化身为“主播”,学生变成“观众”,既是不得已的被动接受,更有主动拥抱新形式新变化的底气和勇气。

image.png

3月2日,上海市三门中学初二学生孙旭涵跟随在线教育体育课老师学习居家健身操。图/刘颖 摄

02在线教学给予人们更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在线教学不仅在国内全面铺开,全球也是如此。当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的时候,我国留学生在海外的学习生活也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

2019 年 9 月,前往伦敦国王学院留学的博士生初墨(化名),在英国疫情大规模暴发后,以在线教学的方式度过了自己后半程的留学生活。

在切身体会在线上课之前,初墨对在线教学的方式并不陌生。此前,假期或周末有一些小组会议或主题事件也会采用线上沟通的方式,所以她接受起来并不困难。让她没想到的是,“有一天会这么‘正式地’发生在自己身上”。

今年 3 月,初墨接到通知说要封校,一直到 9 月回国,学校也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上课。根据需求,学校对可进行线上教学的课程都采用了线上教学,大多采用 Zoommeeting 等网络工具进行。

期间,让初墨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相对于我国,英国的通信费用贵很多。她以自己当时办的英国当地通信公司 Virgin Media 举例,除了35 镑(约合 310 元人民币)基础安装费外,每月宽带费用为 50 镑(约合 440 元人民币)。

“我们当时是打折买的,每月也要 30 镑(约合260 元人民币),一年下来要 3000多元,而国内同等服务仅要 1000元左右。”

与大多数人还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和接受在线教学的形式不同,初墨反而更喜欢这种在线授课的形式。“因为会比较轻松,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下上课,穿着也相对舒适。”

初墨的导师是典型的英国人,绅士又谦和,当视频教学拍到一些家中的摆件或装饰时,他还会很热情地介绍给初墨和同学们,“这样时常流露出的生活化场景和语言,会减少陌生感,多一些人情味,显得更加亲切”。

除了可以跟导师轻松地进行线上沟通,在线上课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环境。初墨念的是文科博士,并不像理科生那样需要特定的实验室或教室。

她觉得轻松舒适的环境和氛围更能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热情,相较于固定教室这样严肃的上课场所,她反而更喜欢家里或咖啡厅这种舒适而有文艺气息的地方,“这样自己更容易进入状态,可以更加开心愉悦地学习和工作”。

此外,初墨认为,线上教学在时间和事件的安排上更加便捷和人性化,因为人不需要被固定在一个场所,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兼顾其他事情,也能根据重要性和优先级自行安排时间。

在初墨看来,在线教学可以把人们从固定的学习场所中解放出来,给了人们更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独立和自由的追求。今后,不仅仅对于中小学生或在校学生,对职场妈妈、创业人士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和帮助。

“因为未来的人一定是自由的人,未来的年轻人更是追求自由的人。在物质条件已相对丰富的当下,人们今后对便捷和自由的追求只会有增无减,同时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会更高,对生活和审美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初墨说。

image.png

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2019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图为一位小朋友在展厅内体验智能教学设备。图/传播君 李晗 摄

03线上线下结合让数字教育更好发挥作用

对毕业季的学生而言,相比授课,在线指导或许更能准确地概括他们的状态。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高洋即将毕业,疫情期间,他经常通过在线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们开读书会、论文讨论会。当得知只能通过在线的方式跟老师沟通时,他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就是正常沟通呗”。

在不能见面的这一学期里,每周都有一次读书会,每个月基本上有一次论文指导会。在高洋看来,网上开会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讨论会的频次,因为不需要大家艰难地凑一个都有空的时间,而且他认为在线指导的效果“总体很好”。

尽管对在线指导的效果比较满意,高洋仍表示自己还是更喜欢线下交流的形式。

在他看来,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局限在论文讨论会,还包括日常现实生活中的交流,“线上交流的模式是一种事本主义的交流,即本次讨论会需要达成一个什么目的,完成什么样的事,这样就割裂了日常生活与科研生活的联系。”

线上交流不受时空限制的确高效。但高洋认为,教育本身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知识的传递;二是生活和生命意义的传承。

从第一个层面来说,数字教育的确能够促进教育平等化,让更多学生享受到更好的师资和课程资源,且具有传播性强、可回放、个性化定制等诸多优点;但是从第二个层面来说,完全依靠数字教育难以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生活和生命意义上的连接,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线上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为授课老师,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信息中心网络工程师马宏涛也认同此观点,“在当时那种特殊的情况下,学生们回不到课堂上,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上课的问题。”

在他看来,这样的方式比较考验学生的自觉性,因为大家都隔着屏幕,没办法一一提醒学生。同时,也考验着老师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和熟练使用程度。

老师不但要从思想上做好接受新鲜事物的准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会用新设备,甚至当设备出现了问题时还需要自己动手解决。“比较好的情况是,以数字化设备辅助老师教学,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水平。”马宏涛对传播君说道。

04智慧教学助力弥合城乡教育鸿沟

在线教育,依托的底层技术是硬件设备和网络。如果没有互联网,疫情期间,全国 2.8 亿学生“停课不停学”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据统计,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从 2016 年底的 79.2%上升到 2020 年 8 月的 98.7%。

来自重庆市开州区高桥小学的语文老师周丹丹是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她班上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留守儿童,看管儿童的老人很少有使用智能手机的,但孩子们依然通过周边同学家的智能手机,聚在一起学习。

从一开始的迷茫和不知所措,到现在回归正常上课模式,很多老师已经习惯通过疫情期间推广开来的直播上课软件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周丹丹说:“这时候,在线教学又变成一种很好的辅助和补充手段了。”

尽管目前农村的硬件设施条件还不太完善,与城市的学校有较大差距,但在周丹丹看来,必须努力让农村孩子不在数字教育过程中掉队,“老师教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我们是在为未来培养人才,让孩子接触数字教育是必然要求。”周丹丹所处的乡村小学只是我国广大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

从城市到乡村,从发达地区到边远山区,搭起这架教育“云梯”的,是国家大力推动的教育信息化。

2018 年 4 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 + 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 -2022 年)》中,教育信息化被看作是实现“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智慧教育不断发展,在线教学在特殊情况下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智慧课堂等智能化手段在助力课堂教学、助推城乡教育公平方面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一线工作了20 年后,马宏涛转型成为联想智慧教育的一名高级教研员。她清楚地记得,在“非典”发生的 2003 年,她给同学们留作业,得挨个邮寄或送到学生家里;而现在,可以使用智慧教育的配套产品检查作业,甚至能根据数据精准化教学。

在马宏涛看来,发生在我国 960 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超大规模在线教学,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马宏涛表示,借助数字化设备,老师可以一改传统的经验教学模式。过去的课堂是预设性课堂,老师基本上是把课本和教参搬到PPT上,预想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比较缺乏针对性;而现在老师扮演的是“设计者”和“指引者”的角色。

比如,老师留一些客观题,学生做完题后,智慧系统可以立马给出数据,以及每道题的分析思路。而针对让大多数学生比较头疼的理化生实验,智能化设备可以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直观、安全、准确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效果。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网络扶智的深入推进,智能教学设备不再只是发达地区的“优享”,更是带动贫困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共赢”。

曾实地走访过云南楚雄、四川大凉山、西藏日喀则等多个边远地区学校的马宏涛认为,对边远地区数字化教育的推动,需要国家政策、企业担当以及发达地区先进学校的帮扶来共同发挥作用。“我们希望把智慧教育的种子撒到每一个老师和学生的心中。

在四川大凉山脚下的宁南县白鹤滩学校,当看到孩子们用联想捐赠的智慧课堂上课后身上所散发出的热情开朗和真诚,以及眼中流露出的向往,马宏涛被这一幕打动了,“学生的眼睛里有星星,脑海里有十万个为什么,希望这些孩子在数字教育的帮助下会有更好的未来。”

同时,马宏涛也表示,数字化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应从观念上接受数字教学理念,并具备基本的数字教学素养。“每一个新时代的老师,都不应该抱怨信息技术,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老师们应该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

在她看来,我们不光生活在数字教学的时代,更是生活在一个数字时代。一切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网络,教育为什么要离开网络呢?

疫去秋来,当学校再次响起琅琅读书声,人们再次回顾那段如疾风骤雨般洗礼的在线教学时,发现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中国的广大教师是一场在线教学的启蒙运动,为教育领域打上了深深的数字烙印,在广大师生心中播撒下了在线教学的火种,点燃了智慧教育的光亮。

正如马宏涛所言:“智能化设备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性,数字教育已经成为弥合教育鸿沟的有效手段。”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