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发布中国首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到2018年推出“媒体大脑•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再到昨天推出“智能新闻机器人第一梯队”,由新华社和阿里巴巴共同投资成立的新华智云已成为媒体智能化研发和应用的典范。26日,新华智云发布自主研发的25款媒体机器人,希望能用智能化的技术来解决媒体人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痛点,从而更快更好地采集和处理新闻资源。媒体机器人到底有多强大?传播君为你揭开神秘面纱!
25款媒体机器人概况
26日发布的25款新闻机器人,主要运用在采集和处理新闻资源两个方面。
其中,助力新闻人“采集”新闻资源的媒体机器人有8款,分别为:突发识别机器人、人脸追踪机器人、安全核查机器人、文字识别机器人、数据标引机器人、内容搬运机器人、多渠道发布机器人、热点机器人等。
助力新闻人“处理”新闻资源的媒体机器人有17款,分别为:智能会话机器人、字幕生成机器人、智能配音机器人、视频包装机器人、视频防抖机器人、虚拟主播机器人、数据新闻机器人、直播剪辑机器人、数据金融机器人、影视综快剪机器人、体育报道机器人、会议报道机器人、极速渲染机器人、用户画像机器人、虚拟广告机器人、一键转视频机器人、视频转GIF机器人等。
那么,在使用过程中,这些媒体机器人的性能如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用户使用案例
1、突发识别机器人
特点:突发新闻报道的得力助手
在所有新闻报道中,突发事件是最需要快速响应,快速处理的一类。突发识别机器人作为记者面对应急突发新闻报道的得力助手,能够自动识别突发事件新闻,提高突发事件报道时效。当记者、编辑面对海量媒资素材时,突发识别机器人首先会自动识别属于突发事件的媒资,提醒记者、编辑优先处理。其次,机器人还能自动识别突发事件媒资中有价值的新闻片段。经测试,该机器人背后的算法模型的准确率高达95%。
用户使用案例
在四川宜宾地震和台风利奇马报道中,来自现场的新闻资源都会被突发识别机器人打上突发事件的高亮标签,提醒编辑优先处理。
2、数据新闻机器人
特点:颜值最高的机器人
数据新闻信息量大,信息传递效率高,制作门槛相对较高,时间周期长,即使偶尔制作,面对选题所需要的数据,编辑部也往往选择静态图表来表现。而在短视频时代,静态图表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借助数据新闻机器人,用户只需上传一个Excel表单,即可一键生成对应的数据动画视频,通过可视化展现复杂数据之间的关系,增加数据表现力。
目前,数据新闻机器人已成为平台上迭代最多的机器人之一,覆盖饼图、折线图、柱状图、词云、排名图等18种模板样式,满足内容生产的大多数需求。
用户使用案例
钱江都市频道新闻部副主任 汤汉涛:
数据新闻原先在广电领域有比较高的门槛,原先制作这类视频通常是编辑获得数据后,由专业的后期人员用AE做可视化。而台风报道又非常考验数据新闻的效率,如果用传统的模式来做这类视频,时间长,新闻价值也会被削弱。
这次借助数据新闻机器人,编辑获取数据后可以自己直接做视频,本来需要两个人来做的事儿,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这颠覆了原本的生产流程,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数据新闻机器人的另一个优势在精准度上。传统的数据可视化视频,通常使用的是AE模板,虽然样式好看,但各组数据之间的比例往往是由后期估出来的,无法完全和数据精准对应。现在钱江都市频道在媒体大脑MAGIC上生产的数据新闻视频,完全基于数据生成,可视化准确,动画呈现也非常直观专业。
3、字幕生成机器人
特点:最受媒体人欢迎的机器人
可以为视频自动添加字幕
用户使用案例
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 唐弢:
我觉得新华智云的媒体大脑MAGIC是一个很好的视频编辑平台,这个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好上手,功能新颖。
首先,相比于Premiere、Final Cut等专业软件来说,MAGIC的操作是“傻瓜式”的,操作界面简洁,各个编辑条块的分布也清楚,文字记者都能轻松操作。
其次,平台提供了许多智能能力,尤其是自动转换同期声(即字幕生成机器人在媒体大脑MAGIC上的应用)功能特别好用,通过字幕条与视频画面自动对准,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譬如我制作的《红色守望,一个人的升旗仪式》短视频,时长近3分钟,制作花费大约半个小时。我的主要精力花在思考画面的剪切和衔接,至于配字幕、听同期,就直接交给机器人了。4直播剪辑机器人
4、直播剪辑机器人
特点:面向5G的直播助手
5G时代将为我们带来高速率、低时延的上网体验,新闻行业对来自前方现场的直播内容将提出更多需求。
新华智云的直播剪辑机器人可以在直播场景提供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转文字等智能能力,帮助编辑在直播过程中精准定位,实现直播流快速剪辑,内容实时分发。
用户使用案例
山东互联网传媒集团 大众网采访中心记者 邓云峰 :
以《问政山东》为例,这是山东卫视公共新闻频道的一个问政节目,我们用MAGIC剪辑其中的亮点短视频并发到海报客户端上。
以前做这类视频,如果这条新闻马上需要剪辑的话,只能停掉直播流,然后在本地的视频软件上剪辑,再加上片头片尾LOGO等程序,差不多需要20分钟。 但现在用媒体大脑MAGIC可以实现边直播边剪辑,流程变成了“拉流直播—语音识别分话题剪辑—生成链接—值班责编内容审核—客户端视频发布”,所有的片头片尾LOGO都可以用机器自动封装,2-3分钟出一条视频,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多。
5、虚拟主播机器人
特点:随时随地发起报道
虚拟主播机器人目前在媒体大脑MAGIC上定向向用户开放。只需输入文字,虚拟主播即可自动播报新闻生成视频,24小时在线。目前推出了卡通男主播、卡通女主播、真人男主播和真人女主播4种主播形象,用户可以选择主播情绪、播报背景,甚至定制专有主播形象,一键生成AI新闻播报。
用户使用案例
虚拟主播机器人的诞生,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起一场报道和直播。
浙江在线
AI女主播现场播报:浙江启动I级防台应急响应
山东互联网传媒集团
海报新闻AI虚拟主播功能重磅上线 这些亮点不容错过!
专家点评
王佳航: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所副教授)
25款新闻机器人的批量推出是智能新闻业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从这25款新闻机器人的功能来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重要价值:
第一,新闻业人机协同的观念和意识将得以全面树立。在写稿机器人零星出现的时候,新闻业讨论最多的是机器人是否会替代记者?这种讨论实际上意味着整个行业对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些观念性误区。这25款新闻机器人的推出将使整个行业观念快速统一到加快新闻生产分发的人机协同上来。因为算法、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媒体机器人都明显超越了人类新闻工作者在一些繁琐事项和数据方面的处理能力。与这些机器人的协作将使人类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新闻业的下半场是媒体人如何和机器人一起高效率工作。
第二,全产业链智能化进程提速,将给行业生态带来重大影响。25个机器人涉及到新闻生产的全产业链,从采集、制作、视频、分发、审核到广告、用户,均有涉足。新闻生产全线智能化将会带来巨大变化,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将深刻改变互动关系、生产关系、连接关系,可以预见新闻业从初期产制方面的智能化,将逐步发展到产业生态、生产关系、竞争格局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第三,机器人矩阵的推出将推动媒体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媒体大脑一直在为中央和地方媒体的媒体融合转型提供服务,25个新闻机器人的推出将使整个行业受益,可以预见媒体融合深化过程中,智能化将成为下一个重点。
沈阳: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媒体大脑”媒体机器人的本质在于提升了内容生产的生产力,并且在内容的生产关系上,也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和发展的作用。所以整体上,这是一个生产力的工具,同时,也是一个优化生产关系的工具。
这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媒体内容行业三者相结合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平台。
我们希望这样一个平台,未来能够更加稳健,更加快速地持续迭代,更多地向全国的同行进行开放,使得它具有更好的应用案例和更广阔的应用范围。
张明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
作为媒体智能化研发和应用的典范,新华智云在这方面引领了时代潮流。从2017年发布中国首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到2018年成功推出“媒体大脑•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再到推出“智能新闻机器人第一梯队”,每年都有重大成果,显示了它在媒体与技术交叉领域的独有优势。
自古至今,人类永远在探索和追求更完善、更理想、更具人性化的传播境界。我们期待在已经到来的5G时代,新华智云能够在这方面继续发力,以高度的前瞻性、预见性和想象力,不断深度开掘,引领世界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在媒体智能化领域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