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孩子暑假也参加了某机构的高端集训班。课后,家长会收到一份测评报告,教室的智能摄像头通过对人脸的识别分析判断出各个学生的专注力、积极度和情绪的变化,还根据课堂上孩子做错的题目生成了针对每个孩子弱点的练习题。人工智能就这样悄悄地走进了新一代少年的生活。
好未来首席技术官黄琰曾对好未来300多位优秀老师进行了访谈,有一位被公认好未来名师的老师告诉他:“我上课很多学生喜欢听,但是我充其量只能算作名师,不能算作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名师的意思是,我能对着好多学生讲课,我讲课永远是大家爱听的,更多的学生是听得明白的,我知道有些学生听不明白,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些。我很少讲一对一,因为我还做不到针对不同孩子切换我的讲法。”
非常明确的一点是,教育与科技融合的目的是实现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在这个前提下,值得所有人思考的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从公平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师资资源严重缺乏。一线城市的师资资源和二三四线城市的师资资源形成了不均衡的现象,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师资资源形成了不均衡的现象。从质量来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论,每个老师都在自己的方法论中摸索和成长。如何将这些宝贵的、基于个人摸索的经验积累下来,对后续的老师有所传承,这是一个难题,光靠当前的师训力量是做不到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因为没有大数据和AI支持,单个老师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在线教育头部企业应存有良知,保有对社会的责任,每一步都要确保是从社会根本利益出发。
教育不仅仅在于传授或接纳多少外在的具体的知识、技能,更要从内心深处唤醒孩子的自我意识,促使他们价值观和创造力的觉醒和建构。
黄琰表示,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老师所具备的责任,不应该是探讨AI如何颠覆教育,而应该是科技如何结合场景消除用户的痛点。而AI的助力正是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变成好老师,把更多的授课变成匹配学生和班级的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