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信政务 > 网信动态 > 网络发展

从数据看河南文博“数字化”,我们应从无界故宫学习什么

发布时间:2019-07-24 信息来源:河南网信网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这句话形容河南数字文博事业比较贴切。为什么呢?首先,“数字”与互联网脱不了联系,在互联网接入的5年后,河南博物院就已“上网”,1999年国家文物局还在河南博物院专门召开了博物馆文物信息标准化研讨会。然而比起故宫,如今河南文博数字化建设还需多下功夫。打破空间限制,把博物馆变“无界”,使河南文化搭载信息快车通过件件文物、个个故事,传达到每个人面前,这可能是河南文博建设下一步要考虑的重要议题。

微信图片_20190724081411.jpg

注:本文所指的“数字化”仅指博物馆依托互联网进行内容呈现的方式,不代表广泛意义上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

无界故宫:文博网红们在干什么?

如果你是文博爱好者,你应该关注到,故宫博物院最近放了不少大招。比如开发了名为“故宫:口袋宫匠”的小程序游戏,更新了APP、官网,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悉数亮相,自从搭上互联网,这个即将600岁的“老古董”没少折腾。

小程序游戏里,故宫屋檐上的脊兽化身萌萌的“紫禁城建设小分队”,在故宫里“搜集材料”,打造故宫建筑,还能搜集文物碎片玩拼图。在数字多宝阁网页上,你可以360度地观察故宫“金银器”“文具”“玉石器”等精品文物,数字文物库则开放了5万件高清文物图像……

微信图片_20190724081659.gif

微信图片_20190724081727.gif

微信图片_20190724081756.jpg

这场7月16号举办的发布会的主题是“融古铄今,无界未来”。如今这座拥有168万余件文物的巨大宝库,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不能否认,当下的故宫是探索全球博物馆新形态的先锋。从最早储藏战利品的“缪斯神庙”,到古物陈列室,再到“超级连接”,古往今来,“博物馆”的属性一直在变化,但如今,承载文明与教育,是所有博物馆共同的使命。

微信图片_20190724081858.jpg

故宫博物院深谙这个道理。从“70%面积没有开放,99%的文物还在库房沉睡”,到“开放大部分区域,文创收入超过15亿元”,故宫用了不到10年。今年4月,故宫看门人单霁翔退休,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任,故宫迎来另一个发展的阶段。

纵观来看,故宫的火不仅在于环境,更在于单霁翔一系列理念:管理、规划、文化开发都在创新,其中“数字化”是最大限度发掘故宫文化的最佳方式。故宫开发了诸如《每日故宫》、《韩熙载夜宴图》APP,上架了能逼疯设计师和文案的各种文创产品,又走心,又萌萌哒。“我不懂时尚,也不懂新鲜词汇,但将故宫文化数字化可千万不能落伍!”2018年,在一次峰会上,单霁翔压轴演讲说道。

微信图片_20190724081956.jpg

除了故宫,不少博物馆也做了尝试。比如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开启了数字供养人计划;和王者荣耀联合,打造游戏里的飞天皮肤;敦煌数字化成果还公布到网站上,供全世界爱好者浏览欣赏。

微信图片_20190724082123.jpg

微信图片_20190724082203.jpg

“数字化”,亦可称为博物馆“上网”。但并不是简单把博物馆从线下搬到线上。“网络”展厅这种陈旧的手段,几年前或许人们会青睐,但如今已不符合潮流,变得“老气”。博物馆应深挖文化底蕴,与科技融合创新,使“数字化”项目好玩、好看、易传播,这样才能使得浏览量、创新度两者实现循环:用数字化项目吸引人群,从流量中分析数据,并不断修正迭代新版本,以便吸引更多受众。

从数据看河南数字文博发展

不得不说,河南文博数字化进程开启早,但后劲相对乏力,与国内外知名的博物馆相比有一定差距。不久前,AECOM联合主题娱乐协会TEA(ThemedEntertainment Association)共同发布了《2018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博物馆世界排名第一的是卢浮宫,其次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在其亚太地区博物馆20席排名中,中国博物馆占了13席,故宫因故没上榜,但其1700万的人流量比卢浮宫还高700万,是当之无愧的博物馆“头魁”,在排名中我们看到甘肃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但文物大省河南没有一家博物馆上榜,事实上,2018年,河南博物院的人流量是165万。

微信图片_20190724082327.jpg

从另外角度切入,博物馆“数字化”体现在其“上网”能力,我们可以从几个最直观数据来看,相类比其他文博单位河南表现如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相当一部分入口在其官方网站,其优势是简单明了,官网集合虚拟展厅等其他数字化项目入口,既方便游客访问,又方便博物馆管理,以下是故宫数据:

微信图片_20190724082434.jpg

微信图片_20190724082500.jpg

微信图片_20190724082528.jpg

Alexa排名查询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馆日均的IP访问量均超过5000,一段时间内达到了2.55万,而其日均网页浏览量,最高达到了11万,线上访问故宫的人群主要来自中国,其次是日本和美国,故宫博物院网站近期的排名在3万左右,再看“河伯”数据:

微信图片_20190724082648.jpg

微信图片_20190724082716.jpg

Alexa排名查询数据显示,河南博物院日均IP访问量最高达到1.5千,日均页面浏览量最高是3万。因为没有足够样本数据,还无法判断其主要受众,但可以推测,河南博物院的“线上”用户应像故宫一样,主要来自中国,如果说对比故宫博物院差别太大,我们选取同级别的南京博物院来比较。

微信图片_20190724082839.jpg

微信图片_20190724082903.jpg

微信图片_20190724082935.jpg

相对来看,南京博物院与河南博物院网站数据差别不大,但南京博物院的百度指数明显高于河南博物院,差距并逐步拉大,说明前者网络曝光量更大,侧面反映出知名度更高。然而,两者的“数字化”水平,都与故宫博物院有差距,这是因为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在其官方网站上,都没有特色的数字化“上网”项目,亦或是创新力度不够,难以吸引线上人流,若对比国际知名的博物馆,这样的差距更加明显。

微信图片_20190724083036.jpg

微信图片_20190724083103.png

微信图片_20190724083133.jpg

微信图片_20190724083205.jpg

大英博物馆官网内置了多个页面,一些页面导向了丰富的数据库、文物资源,其“数字化”项目数量大、内容丰富、视觉呈现力更强。数据上看,大英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网站差别不大,但网络访客更多元,说明国内大部分博物馆国际化水平还不够。当然,如今自身的博物馆国民教育尚未普及,刻意追求国际化是舍本逐末,但随着文博事业进一步发展,“国际化”这一指标应当加以考虑。

在考虑到博物馆“上网”层面,除了网页外,移动端不能被忽视,而国内博物院又很少有类似故宫出品系列APP,因而我们选取信息承载渠道“微信公众号”进行分析,选取河南博物院、郑州市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院进行比较。

微信图片_20190724083539.jpg

微信图片_20190724083627.jpg

微信图片_20190724083654.jpg

微信图片_20190724083720.jpg

微信图片_20190724083747.jpg

从数据上看,相对于河南一些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粉丝多、文章阅读数量大,“上网”水平高。省内不少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仅作为一个新闻发布、活动公告的平台,很少与粉丝产生互动,而国博和陕西历史博物馆除了承担信息发布的功能外,还持续地输出优质内容,提升单位品牌知名度和用户粘性。

“互联网+”如何助力河南文博

分析以上数据,智文实验室总结了河南文博体系“数字化”的一些特点:

首先,省内的博物馆数量多,数据显示河南已有53家国家级博物馆,但省内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官网栏目设置不明确,“数字化”项目入口少,地域性较强,虽然一些文物以图片、3D的形式展示,但数量少,质量不高,如果想欣赏博物馆文物,只能亲自去现场感受。

微信图片_20190724083848.jpg

其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多数博物馆采取财政差额拨款的形式,数字化建设被认为是沉没成本,2019年河南文保专项资金项目,大多集中在基础建设,例如修葺、翻新、征集等,没有一项用于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再次,市场化程度低,上下游产业链不齐备。敦煌研究院的飞天皮肤、数字供养人计划,故宫的“故宫:口袋宫匠”小程序游戏,都是腾讯公司为主进行策划设计,在获得巨大社会效益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收益双赢。省内博物馆除了开发一些文创商品之外,数字化项目少,上游文物甄选策划人士、中游项目执行团队、下游营销团队链条缺乏,当然也很难实现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由河南省文物局、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指导,河南省博物馆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大河报社联合省内四大国家级古都城市文物管理部门、博物馆、考古院所共同推出“古都重宝耀中华”大型系列评选活动启动。这个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从6月8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开启全民票选通道,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民众的“国宝”热情,尤其是郑州、开封、安阳、洛阳四市的居民,纷纷在朋友圈为镇都之宝“打call”。近日,该活动将公布结果。

国家数据显示2017年河南省馆藏文物达到近百万件(套),四大古都的镇都之宝,可能只是代表之一,还有大量未出土的文物在地下沉睡,河南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

微信图片_20190724083955.jpg

智文实验室认为,从物理上看,博物馆是死的、文物是死的,它们有着物理边界,但与此同时,博物馆所展现的文明,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它被游览者看到、传播,因而博物馆又没有边界,如何让更多的人更容易看到自身文明,打造“无界”博物馆,这是博物馆探索“数字化”的最终目标,而容易进入、找到的官网,以及依托博物馆成立的著名数字化项目,应当是传播的最有力载体。

近年来,河南文博事业发展稳健,有着良好基础,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大潮兴起,河南文博事业有跨越发展的内在条件。智文实验室认为,把“数字化”建设当成基础建设来抓,摈弃落后意识,主动抓住数字化浪潮,以文化为内核,以“数字化”为表现形式,完善上中下游产业链,引进类似腾讯的高水准策划团队,或许能成为河南文博发展的切入口之一。

结语

不久前,洛阳打出了“博物馆之都”的口号,去年7月,市委书记李亚在调研“博物馆之都”建设工作时强调让“数字博物馆”成为标配,让文物真正“会说话”,人们就会“为一座博物馆而来这座城”!其实,这样的论述同样适用于河南,以古都为点,以全省为面,把河南打造成博物之省,用“数字博物馆”吸引人们,善于包装、善于“上网”,人们就会“为一座博物馆而来这个省”。